改革與革命首先是人們改變社會制度的兩種方式。社會制度為什麼變化?自然是因為舊的制度不能滿足最大的社會力量而不得不變。社會制度變遷的動力有兩類--即外在被動的壓迫力和內在自發獨立的生長力。內在的生長力最終引發革命,如英、美、法近代的革命。而外在的壓迫力則可能導致改革成功並持續,如德、日19世紀60年代的改革。中國100多年來變動的動力都是外在的壓迫力,直到1970年代初中共加入聯合國,與美國和解,外在壓迫力才消失。而內部政治經濟力量都有相當發展,成為社會制度變化的主要強制力。
什麼是改革?什麼是革命?這是反對派們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改革是由社會統治力量內部的少數派發動的改變社會制度的政治活動,是在舊體制允許的範圍內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對舊統治階層的大多數而言,依然是被動的、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它的特點是所謂漸進溫和。換一個說法是不徹底,就是不能徹底摧毀舊的制度和原有的社會統治力量。後進國家改革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當時統治者的能力。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是因天皇派正處於上升階段。滿清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的失敗則是腐朽統治者喪失自我更新能力的結果。假使鴉片戰爭發生於康熙甚至乾隆初年,中國也有可能改革成功。不過不成功的改革固然立即引發數十年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波折(如近代法、俄、中三國),成功的改革也無非推遲矛盾的爆發而已。德、日兩國就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而最終徹底改變國內的政治結構。統治者的改革固然是被動的,它依然是改革的最大獲利者。如今日中國,20年來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曾在數年前被當權者批判,提議人甚至受到政治迫害。最初似乎是多數農民、工人得利,而結果農民地位固不見提高,而城市工人下崗更失去一切,依然是黨政官僚和其附庸才是老板、大款。
革命往往是改革不成功的結果,是由人民(即下層被統治的社會力量)發動的,完全突破舊的體制,舊體制下的主要既得利益集團被徹底摧毀(不是指肉體消滅)。最初的動因通常是突發的,新舊力量的衝突也更直接、更激烈,都是很自然的。而革命勝利後,新興的統治力量能否保持革命的果實,則有賴於內在的社會條件。英、美、法革命後逐漸實現了自由民主制度,而俄國10月革命、中國辛亥革命、1949年的土地革命最終都走向反革命,即是革命本身缺乏內在社會力量支持所造成的。
無論改革還是革命,都要經歷血腥,這是社會進步不可避免、必須支付的代價。即如近代的主要國家,英國到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至巴黎公社、德國俾斯麥統一至二戰失敗、日本明治維新至二戰失敗、以及俄國10月革命至蘇聯解體,哪一個不是7、80年的血腥動盪。美國作為移民國家是個例外,但也有解放黑奴的一戰。現代的台灣號稱寧靜革命,還不是早期的左派草根力量和後來的中、右派勢力(獨派和地方勢力)坐牢犧牲換來的。沒有耕耘就想收獲是不可能。
改革或革命的選擇由當時的社會客觀形勢所決定,不是少數民主自由運動的先覺者所能操縱。先覺者們對客觀形勢的觀察不同、判斷各異,自然會有不同的傾向和選擇。這只是行動策略的差異,不妨自行其是。如在理論上也認定只有自己的選擇才是唯一的,這便是荒謬。
|